科学塑造了人类的现代生活,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度和方向。在科学飞速进步的同时,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变得尤为重要。
“科学传播已经不仅仅是科研的副产品,而正成为一个时代的战场,关系到未来人类的生存。”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在第五届腾云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
韩启德认为,一百多年来,科学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飞快进步,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乃至成为第一生产力,随之也与社会发生了从来没有过的紧密联系。科学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推动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公众享有科学带来的巨大利益。与此同时,社会给予了科学巨大投入,因此公众有权知晓科学界在做什么、做得好不好。他表示,科学只有取得公众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大支持;只有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才能获得肥沃的土壤。
“例如,关于转基因食物是否有害健康,曾在中国全社会引起大的分歧。双方都列出很多理由,都认为自己是有科学依据的,争论不下。其实问题很简单。认为无害一方的主要依据是那么多的人已经吃了20年转基因食物,还未见不良反应报告。这一点是可以证伪的,因为如果某一天发现了显著的不良反应,结论就可以被否定。”韩启德说,“而认为有害一方的观点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即使再有更多的人、更长时间吃转基因食品,还是没有发现有害,他可以说那是因为吃的人还不够多,时间还不够长。因此,如果公众都了解可证伪是科学的基本特征,结论就是显而易见的,就不至于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分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阴谋论不断在网络上传播。事实上阴谋论者举不出一个站得住的证据,如果公众都懂得科学要求实证,即使不懂得目前人类已经掌握的基因操作技术无法获得现在流行的冠状病毒,也不会那么容易被阴谋论所迷惑。”韩启德表示,“近期上海发现两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些地方拒绝接受所有从上海来的人。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公众对科学要求定量和确定性这些要素理解不深也是有关系的。”
韩启德提出,疫情初始,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疫苗。目前,有些疫苗还在Ⅲ期临床阶段,就有人抢先要接种,乃至造成过多的“紧急使用”情况。他认为,这些都源于人们对疫苗研制所需要经过的严格的科学程序不够了解。
韩启德强调,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外,还有责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应该努力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快发展,优秀的科普作品和杰出的科普人士层出不穷。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科学家和医护人员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进展情况与公众关心的问题,传播相关科学知识,为公众提供理性的指引和积极的帮助,既体现了专业精神,又充满人文关怀。
“为了推动和彰显科学家的公共服务精神,饶毅教授夫妇、王立铭教授夫妇发起成立了‘赛先生’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奖,目的是通过表彰在科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而促进更多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参与科学传播,回馈社会,直接帮助到老百姓。”韩启德说。
“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超级耐药菌在内的环境和健康挑战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仍然异常脆弱。”韩启德表示,在当今时代,科学和医学的知识、理性的思维和驾驭互联网等科技工具所需的技能,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技能。缺乏它们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困顿。科学传播已经不仅仅是科研的副产品,而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战场,关系到未来人类的生存。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担当,在发展科学事业的同时,坚持科学精神,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成为这场关系到人类命运之战的中流砥柱。”韩启德说。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